文學湘軍動態(tài)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湘軍動態(tài)

陳彪、何佳羽:紅芳灼灼映山河——評第十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優(yōu)秀作品獎《杜鵑紅》

來源:湘見文藝評論   時間 : 2025-05-16

 

分享到:

2025年5月16日,第十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在浙江湖州市南潯區(qū)舉行頒獎典禮并揭曉獲獎作品名單,其中湖南報告文學作家尹紅芳的長篇報告文學《杜鵑紅:鄉(xiāng)村振興中一百個紅軍后代的故事》榮獲本屆徐遲報告文學獎優(yōu)秀獎。該書由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23年7月出版,以江西瑞金為敘事場域,通過百名紅軍后代的個體敘事,將紅色革命史與鄉(xiāng)村振興現實交織,完成了一次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這部作品以“杜鵑紅”為意象內核,既是對革命先輩信仰的隱喻,亦是對新時代奮斗者精神的禮贊。

1.png長篇報告文學《杜鵑紅》的作者尹紅芳系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三百工程”文藝人才、毛澤東文學院簽約作家、湖南省企(事)業(yè)文聯簽約作家、長沙市芙蓉區(qū)作家協會主席。出版有長篇報告文學《杜鵑紅》《教育之光》《鳳舞壽岳》等多部作品。作品獲評中國作協定點深入生活項目、百道好書榜年度排名、“湘版好書”獎等。2020年被中國作協授予“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題實踐先進個人。這是一部重溫紅軍精神的致敬之作,是中國鄉(xiāng)村振興事業(yè)的獻禮之作,更是蒼生百姓的生命之作、精神之作。這也是我國第一部系統(tǒng)講述紅軍后代故事的長篇報告文學作品。

2.png

長篇報告文學《杜鵑紅》作者尹紅芳蹲點瑞金三個月,走遍瑞金十七個鄉(xiāng)鎮(zhèn),走訪了一百個紅軍后代,追尋在百年的歲月中,他們的祖輩如何初心不改,不以共和國功臣自居,甘為平民百姓而奮斗終身;他們作為革命后代,如何在平凡的崗位上書寫光榮與夢想、奮斗與犧牲、成功與失敗、毀譽與沉浮、圓夢與愿景、美麗與悲愴。

_cgi-bin_mmwebwx-bin_webwxgetmsgimg__&MsgID=8568066096941678916&skey=@crypt_f17f82e4_a30fcc86404db1c6640ae066560f5a7e&mmweb_appid=wx_webfilehelper.jpg




下載.png

歷史與現實的雙螺旋敘事

作品以“尋根”為邏輯起點,通過“共和國第一軍嫂陳發(fā)姑”等章節(jié),還原了瑞金作為“共和國搖籃”的悲壯歷史。作者以田野調查的方式,走遍瑞金17個鄉(xiāng)鎮(zhèn),挖掘出“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的紅色記憶。這些故事并非簡單的史料復述,而是通過“一盞馬燈照亮心中的路”等細節(jié),將革命者的信仰具象化為可感知的意象,為后續(xù)的鄉(xiāng)村振興敘事提供了精神溯源。

在現實維度,作品聚焦“脫貧攻堅與鄉(xiāng)村振興”的時代命題。書中記錄了鐘美美等紅軍后代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她放棄政府補助,創(chuàng)辦服裝加工廠和家庭旅館,帶動鄉(xiāng)親就業(yè);劉先椿借助家電下鄉(xiāng)政策成為電商致富帶頭人;朱勝江歷經手術仍帶領葉坪鄉(xiāng)實現新農村建設突破。這些人物群像折射出革命老區(qū)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邏輯,印證了“紅色基因”在新時代的實踐轉化。

詩性結構與敘事創(chuàng)新

《杜鵑紅》的文本結構突破了傳統(tǒng)報告文學的線性敘事,以“滿江紅”“長相思”“清平樂”三篇詞牌名統(tǒng)攝九章,形成“意象—人物—主題”的三重嵌套。每章以“香樟樹”“小馬燈”等自然物象為引,既對應具體人物(如“香樟樹”章中的華屋烈士群像),又承載象征意義(如“映山紅”象征紅色精神傳承)。這種“以物載道”的寫法,使歷史厚重感與現實鮮活性在文本中形成共振。

此外,作者大量采用“口述史”筆法,通過主人公自述還原生活細節(jié)。例如,紅軍后代講述祖輩“不以共和國功臣自居,甘為平民百姓”的價值觀,既消解了宏大敘事的距離感,又強化了紅色基因的代際傳遞。這種“作者敘述+人物口述”的復調結構,賦予文本多聲部的歷史縱深。

精神密碼的當代解碼

作品的核心價值在于揭示了紅色基因在鄉(xiāng)村振興中的“轉化密碼”。書中人物雖未刻意強調身份標簽,但其行動邏輯無不烙印著革命精神:劉志武拒絕貧困戶身份,堅持自力更生;劉英歷經情感重創(chuàng)仍投身鄉(xiāng)村教育;華東林流轉土地發(fā)展農業(yè),實現村民“家門口就業(yè)”。這些故事印證了“紅色基因”并非靜態(tài)的歷史遺產,而是動態(tài)的實踐倫理——它內化為老區(qū)人民“堅韌”“擔當”“奉獻”的精神品格,外化為“產業(yè)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的行動綱領。

尤為值得關注的是,作品并未將紅軍后代神化為“道德完人”,而是如實呈現其“平凡中的偉大”。例如,劉永生下海經商致富后反哺家鄉(xiāng),朱勝江帶病工作仍獲“新農村建設先進”稱號,這些“非精英敘事”消解了傳統(tǒng)報告文學的“英雄崇拜”,凸顯了普通勞動者在歷史進程中的主體性。

文學性與社會性的雙重突破

從文學性看,《杜鵑紅》實現了報告文學的“非虛構美學”創(chuàng)新。作者以“杜鵑啼血,紅芳滿庭”的詩意語言,將歷史檔案轉化為文學意象(如“黃米酒”象征傳統(tǒng)技藝傳承,“報春花”隱喻鄉(xiāng)村生態(tài)復蘇),使文本兼具歷史厚重感與文學感染力。同時,書中“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如通過“一碗牛肉湯”折射扶貧政策實效)避免了宏大敘事的空洞化,彰顯了報告文學“見微知著”的文體優(yōu)勢。

從社會性看,作品緊扣“脫貧攻堅精神”與“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的時代命題,通過百名紅軍后代的奮斗史,構建了“紅色文化—精神動力—發(fā)展實踐”的邏輯鏈條。它不僅是對“紅色基因賡續(xù)”的文學回應,更是對“鄉(xiāng)村振興如何實現精神脫貧”的深度思考。

“詩性非虛構”的文本策略重構紅色敘事美學深度

尹紅芳《杜鵑紅》以“詩性真實”重構紅色敘事范式,在歷史真實與文學想象間達成美學平衡。其美學創(chuàng)新在于:將歷史記憶轉化為可體驗的審美對象,使革命精神具象為可踐行的生活倫理,令鄉(xiāng)村振興升華為可感知的精神圖景。

其一,歷史真實的美學轉譯,作者通過“田野調查+口述史”方法,將瑞金“家家有紅軍、村村有烈士”的集體記憶轉化為可感知的文學意象。如“華屋的十七棵松”以植物意象承載烈士群像,將冰冷史實轉化為具象的生命符號;這種“物象詩化”手法消解了宏大敘事的壓迫感,使紅色記憶在細節(jié)中自然流淌。其二,結構美學的時空折疊,全書以“滿江紅”等三詞牌統(tǒng)攝九章,形成“意象群落-人物譜系-主題圖譜”的三維結構。每個意象既是敘事線索(如“紅軍渡”關聯革命歷史與生態(tài)治理),又是情感載體(“映山紅”象征精神傳承),更是時空坐標(“紅五星”串聯1930年代與2020年代)。這種詞牌嵌套結構使文本兼具詩歌的凝練與報告文學的縱深,達成“詞境”與“史境”的互文共振。

其三,語言美學的雙重張力,作品語言呈現“質樸與絢爛”的辯證統(tǒng)一:一方面,以“太爺爺是紅軍,家庭一度陷入困境,但她不愿向政府申請補助”等口語化表達還原生活肌理;另一方面,用“杜鵑啼血處,自有紅芳來”“紅楓如旗幟,歷史是豐碑”等詩化句式提升精神高度。這種語言張力使文本既具泥土氣息,又含金屬質感,形成獨特的“非虛構詩學”風格。其四,倫理美學的代際對話,作品突破傳統(tǒng)紅色敘事的“仰視視角”,以“平視”姿態(tài)解構英雄崇拜。紅軍后代不再是被凝視的道德符號,而是具有主體性的行動者:鐘美美“自力更生辦廠”彰顯市場經濟倫理,朱勝江“帶病工作”體現職業(yè)精神,劉永生“下海反哺”展現現代公民意識。這種“去神圣化”書寫使紅色基因轉化為可實踐的當代倫理,實現革命精神與時代價值的倫理對接。

其五,生態(tài)美學的隱喻系統(tǒng),文本構建了“紅色-綠色”的象征網絡:“香樟樹”象征革命者堅貞,“油菜花”隱喻平凡生命價值,“黃米酒”暗喻奮斗歷程,“報春花”指向未來希望。這些生態(tài)意象與“鄉(xiāng)村振興”主題形成互文:當紅軍渡口成為生態(tài)旅游點,當烈士故居變?yōu)榧t色課堂,革命遺址的“再功能化”過程被賦予生態(tài)美學內涵,揭示出“紅色基因-綠色發(fā)展”的深層邏輯。其六,接受美學的情感共振,作者通過“苦難敘事”與“榮耀敘事”的并置制造情感張力:既書寫紅軍后代“老年失子”“歷經手術”的個體創(chuàng)傷,更強調他們“拒絕貧困戶身份”“帶領村民致富”的集體榮光。這種“悲欣交集”的敘事策略使文本超越簡單的“憶苦思甜”模式,在痛感與快感的辯證運動中,激發(fā)讀者對紅色傳統(tǒng)的現代認同。

紅色基因的當代性書寫

《杜鵑紅》的價值,在于它以“紅色基因”為紐帶,將革命史敘事與鄉(xiāng)村振興敘事熔鑄為統(tǒng)一的精神譜系。尹紅芳通過百名紅軍后代的“微歷史”,揭示了“紅色精神如何轉化為發(fā)展動能”的深層邏輯,為報告文學提供了“歷史與現實對話”的范本。當“映山紅”的意象在鄉(xiāng)村振興的田野上重新綻放,這部作品便超越了地域敘事,成為記錄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精神傳承的文學見證。



文藝評論作者簡介:

陳彪,曾獲由中國文聯文藝評論中心授予“中國文藝評論新媒體2018年度達人”稱號、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長沙市作家協會會員、《湘見文藝評論》執(zhí)行主編。 藝評署名文章撰寫刊發(fā)30萬余字,其《我與“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這五年的故事》、《湖南評協這六年:深扎在三湘 評論有力量》等藝評作品在中國文藝評論網發(fā)表,“中國文藝評論網2019年度熱門評論文章TOP20盤點”十五篇目《我與“中國文藝評論”微信公號這五年的故事》入選TOP20盤點,其藝評文章先后刊于《中國民族報》、《中國書畫報》、中國文藝評論網、中國日報網、中國文藝志愿新媒體、《湖南日報》、湖南文藝網、新湖南、紅網、《平潭時報》、《財富地理》、《藝術中國》、《創(chuàng)作》、《長沙晚報》、《張家界日報》、《團結報》等主流刊物和媒體。


何佳羽,畢業(yè)于中央音樂學院。湖南省評協音樂評論委員會副秘書長。湖南省群文學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湖南省音協新興音樂群體工作委員會委員。湖南省音協少兒音樂學會理事。長沙市音協音樂評論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墨陌黑商務咨詢有限公司執(zhí)行董事。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湖南省音樂家協會會員。論文《淺析長笛獨奏曲<幽思>及賀綠汀對中國民族音樂的貢獻》榮獲由中共湖南省委黨史研究院、上海音樂學院主辦的“賀綠汀生平思想和精神風范學術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獎。樂評文《樂韻詞心,江上如此多嬌》獲得由廣東省音樂家協會與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聯合主辦的2024“我們的新時代”青年音樂評論大賽優(yōu)秀獎。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性色,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国产91二区在线播放,国产高清午夜精品福利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