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閱讀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文學閱讀

盧圣鋒:《月迷蘇仙》筆記

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5-09-23

 

分享到:

初識梁瑞郴老師,是在他的散文《東江秋色》里。后來,2015年我參加毛澤東文學院中青年作家研討班的學習,得以近距離接觸梁老師,拜讀了他的諸多作品。此后又有多次陪他到衡陽、婁底、郴州等地采風的機會,在大師身邊,受益良多。

三月初,收到梁瑞郴老師寄來的近新散文集《月迷蘇仙》,認真拜讀后,心中頗有感觸,遂斗膽記錄下來,權當筆記。

一、概念

梁瑞郴先生身為中國作協(xié)會員、湖南省作協(xié)名譽主席、湖南省散文學會會長 ,他的散文創(chuàng)作蘊含著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在當代散文領域獨樹一幟。其作品以深沉的歷史意識、真摯的情感表達、凝練的文筆風格以及學者般的人文關懷為顯著特征,搭建起一座連接古今的精神橋梁。

《月迷蘇仙》這本新散文集共分四輯,收錄了63篇作品。它以“勝步”的歷史縱深、“回瀾”的鄉(xiāng)土情結、“琴筑”的精神詠嘆、“吆喝”的評述鋒芒,構建出湖湘文化的多維畫卷。創(chuàng)作始終圍繞“真”與“道”,既扎根地域文化,又融入個體生命體驗;既有古典散文的載道傳統(tǒng),又有現代性的反思精神,形成“厚重與空靈并存”的美學風格,成為湖湘文學的重要篇章。

二、情懷

梁瑞郴的散文創(chuàng)作始終飽含著對歷史與文化的深切熱愛。他擅長通過行走文學的形式,將個人經歷與宏大歷史敘事相融合,形成“逆旅之光”般的探索精神。

在第一輯“勝步”里,他以“行走中的文學”為基調,展現出“山與水,物與人,相依相諧,幾成圣手丹青”的美妙意境。在《郴江為誰流》中,他把秦觀詞意和郴江的現代變遷交織起來,通過“霧失樓臺,月迷津渡”的意境重構,展現歷史與現實的對話?!堆┞扉T山》《歌聲飄過雪峰山》等篇目延續(xù)“清麗與老辣糅合”的筆法,在天門山、雪峰山等地理坐標中,既描繪自然奇觀,又蘊含對文明進程的哲學思考?!度前屠铩芬韵嫖魍良艺Z“惹巴拉”為引,將風雨橋等文化符號化為流動的詩意,體現“古樸與雅致交相輝映”的創(chuàng)作追求?!锻ㄌ焐街幸粫骸吠ㄟ^對梧桐書院的探訪,串聯起漢代至近現代的文化傳承脈絡,將書院視作“湖湘文脈”的縮影,感慨“文化自信,何其箴言”。這種對歷史遺跡的關注,既是對文化根源的探尋,也是對當下精神困境的回應。

他的家國情懷還體現在對民族精神的頌揚上。這種以歷史為鑒的自覺,讓他的散文常以“逆旅”姿態(tài)回望文明進程。如在《水映昭陵》中,通過湘江畔昭陵古鎮(zhèn)的興衰,反思現代化對文化遺產的沖擊,提出“水流是昭陵的靈魂,人流才是昭陵的希望”,將自然景觀與人文命運緊密相連。

三、傳承

在中青年作家群體中,很多人都期望梁瑞郴老師能為自己的作品作序或撰寫藝評,因為梁老師十分關愛中青年作家。無論面對誰的作品,他都能發(fā)現亮點并給予肯定與鼓勵。

梁瑞郴將第四輯命名為“吆喝”,是以批評家的身份為文學現場注入活力。這輯的17篇評論既不是學院派的術語堆砌,也不是普通的讀后感,而是融合湖湘文脈的批評實踐,在中青年作家作品中搭建起傳統(tǒng)與現代的橋梁。它用批評的光芒照亮文學新路,彰顯了文化守望者的使命擔當。

《村莊聲音的鄉(xiāng)愁》在城市化浪潮中守護鄉(xiāng)土記憶,《楚巫文化的回響》等篇目構建文化基因圖譜,延續(xù)“啟人心智,給人以別樣閱讀享受”的創(chuàng)作追求。《星漢璀璨之巨光》等作品以“詩風書舞,雙劍合璧”的藝術形式,實現文學性與書法美學的跨界對話。

此外,梁瑞郴對底層生活的關注也體現出他的人文關懷。他主張“行走是作家的必修課”,強調實地考察對創(chuàng)作的重要性。在為張雄文《白帝,赤帝》作序時,他特別提到作者游歷白帝城、穿巖山等地,將“名不見經傳的風景”轉化為“詩歌帝國的永恒”。這種“行萬里路”的實踐,在他自己的《水映昭陵》中也能看到——通過對湘江沿岸的反復走訪,提煉出“江南山水從容氣度”的美學意象。

針對當下散文“過度抒情”的問題,梁瑞郴提倡“堅實的敘事能力”。他推崇張雄文在《多是橫戈馬上行》中“徐緩有致的表達”,覺得其“不動聲色的敘事”更具藝術感染力。

四、文筆

梁瑞郴的文筆凝練典雅,注重細節(jié)的傳神刻畫。他以“文以載道”為創(chuàng)作準則,強調文學的社會價值與歷史使命,作品既是對湖湘文化的深情回望,也是對當下社會問題的理性回應。

梁瑞郴對湖湘文化的研究與書寫貫穿其創(chuàng)作生涯。他的散文不回避社會議題,推崇“把文章寫在結結實實的大地上”,主張散文應兼具理性思辨與感性抒發(fā)。他曾在他的作品《滴水之報》中,通過講述母親晚年生活細節(jié),反思現代社會中親情的疏離與孝道的缺失,既有對個體的溫情關懷,也暗含對物質化社會的批判。

梁瑞郴對鄉(xiāng)土文化的眷戀,既體現在對郴州、衡陽、永州等地文脈的梳理,也體現在自身作品中。比如《仙庾造夢》一文,描繪株洲仙庾嶺的耕食書院與香荷莊園,將鄉(xiāng)村振興的理想融入自然景觀的描寫,既贊美傳統(tǒng)農耕文明的智慧,也寄托了對現代教育模式與生態(tài)保護的思考。

《月迷蘇仙》更以“清隱之氣”提供了一種精神救贖的可能。無論是蘇仙嶺的“仙風道氣”,還是其他文章中的“慢生活美學”,梁瑞郴始終在喧囂中守護一片詩意的棲居地。這種“隱”并非避世,而是以文化的定力對抗時代的浮躁,正如他所言:任何一位游子遠行歸來,莫不用滄海桑田的變化來感慨這座城市,但蘇仙嶺始終是氣定神閑的大家。

五、風格

梁瑞郴的散文風格兼具歷史厚重感與詩意空靈性,形成“情理相諧,虛實相生”的獨特美學。他善于在宏大敘事與生活細節(jié)間找到平衡,既以學者的嚴謹探究歷史,又以詩人的敏感捕捉瞬間。

其散文常以歷史事件或文化符號為切入點,運用考據與想象交織的筆法,為傳統(tǒng)題材賦予新意。例如,在《白帝,赤帝》序言中,他評價張雄文的散文“在歷史的迷霧中撥靄見晴”,認為唐宋詩人用詩歌構筑的永恒精神帝國遠勝帝王功業(yè),這一觀點也反映出梁瑞郴本人的歷史觀:文學的價值超越時空,是文明的真正載體。

梁瑞郴的散文善用比喻與象征,如在《仙庾造夢》中,他把耕食書院形容為“混搭的,既有舊時人家味道,又有現代元素的嵌入”,用建筑美學隱喻傳統(tǒng)文化的現代轉化。

梁瑞郴主張散文應立足當下,關注“此時此地的真實生活”。他批評當下散文界“矯揉造作的抒情”與“同質化的摹寫”,推崇“現在主義”——即從現實問題出發(fā),以理性思辨與感性體驗雙重介入時代。

六、風骨

梁瑞郴的文學成就和他的人格特質緊密相關。他既是嚴謹的學者,又是真誠的文人,為人處世之道與文學理念相互印證。

作為湖南省散文學會會長,他一直致力于推動地方文學發(fā)展。比如,他為《船到衡陽柳色深》作序時,高度評價衡陽散文作家群的創(chuàng)作成果,稱其“賡續(xù)文脈、功德無量”,并呼吁社會重視地方文化的史料價值。對青年作家張雄文等人的扶持,更體現出他“文學薪火相傳”的責任感。

梁瑞郴的散文中常能看到他對知識分子的自我期許,他被評價為“君子如蘭,淡墨香遠”。他以謙和包容的態(tài)度提攜后輩,毛澤東文學院初創(chuàng)時,他親自指導學員,給予青年作家“慈父般”的關懷。知名女作家袁姣素回憶拜訪梁先生時,他“默立門前迎接”“以鄉(xiāng)音細問同鄉(xiāng)”,這些細節(jié)都流露出他質樸的溫情。

七、回響

梁瑞郴的散文創(chuàng)作,是湖湘文化精神與現代知識分子情懷的結晶。他以“文以載道”的使命感守護文化根脈,以“現在主義”的立場介入現實問題,用詩意語言構建審美空間,更以真誠人格樹立文人典范。其作品既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也是對未來的殷切期望,在當代散文領域獨具特色。

正如他在《仙庾造夢》中所說:“創(chuàng)新并非從無到有,而是元件的排列組合”——梁瑞郴的文學實踐,正是傳統(tǒng)與現代、理性與感性的完美融合,為散文創(chuàng)作提供了兼具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的范例。

此外,他身為中國作家書畫院副院長,書法造詣也滲透在文字之中。我有幸得到多幅梁老師的墨寶,感覺其散文中的“遒勁、灑脫”之氣,與書法線條的韻律感相呼應。

(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性色,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国产91二区在线播放,国产高清午夜精品福利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