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湖南省生態(tài)文學(xué) 時間 : 2025-08-25
分享到:

大湘西的山水,是滲入骨血的,亦是生活在此間的人們靈魂的底色。沅水的浩蕩,酉水的纏綿,雪峰巍峨,武陵清俊,放眼處,盡是峰巒層疊,林木繁茂。那些在大山深處、溝壑溪澗、田埂石縫、老屋前后倔強生長的郁郁菁菁的草木,從某種意義上說,像極了這里的人們,或者說,這里的人們,像極了此間的草木。一個如草木一樣的人,該是清芬而謙和的。
讀罷同鄉(xiāng)兄長張遠文老師的散文新著《大地時辰》,合上書頁,心中久久盤桓的意象,竟非書中具體描摹的某處風(fēng)物或人事,而是一棵佇立于湘西曠野上的苦楝樹,一棵蒼勁堅韌的苦楝樹。這棵樹,便是遠文老師。這棵樹飽滿的果實,便是他筆下肆意流淌的《大地時辰》。
根系深扎
苦楝樹,是湘西大地上最常見的身影,耐瘠薄,抗風(fēng)雨,春有淡紫碎花,夏有濃密綠蔭,秋有串串金果,冬有嶙峋風(fēng)骨。生性堅韌的苦楝樹,根系深扎,能在貧瘠的土地上汲取養(yǎng)分。遠文老師便是這樣一棵深深扎根于“沅江酉水流域這片土壤”的樹。他的散文集《大地時辰》是本很特別的書,沒有任何名家聯(lián)袂推薦,甚至沒有一個動人的序言。它只是如土地般安靜樸素,以“大地”為經(jīng),“時辰”為緯,五個小輯如年輪般層層展開,寫人寫景狀物,非走馬觀花,而是深掘與回溯。他寫“驚蟄·平旦”的《半瓢月光》《大地上的時辰》,寫“秋分·日稷”的《鄉(xiāng)居筆記》《望村》,寫“小雪·人定”的《五更驚覺家山夢》《青出于藍》……字里行間,是對腳下土地近乎虔誠的貼近。他俯身傾聽大地的脈搏,記錄“生生不息的人、事、物”,呈現(xiàn)最原初、最本真的“原鄉(xiāng)”圖景。這份深耕,源于骨血里的家園之愛,是一棵苦楝樹對大地母親最深沉的回饋。
然而,深扎的根系,也意味著一種選擇性的孤獨。這是一份深厚的大地情結(jié)與孤獨的守望。在信息爆炸、人心浮躁的當(dāng)下,執(zhí)著地回望鄉(xiāng)土,探尋那些被現(xiàn)代性洪流沖刷的“隱秘的虎溪書院”“龍興講寺的梵音”“初醒的碼頭”,需要相當(dāng)?shù)亩εc勇氣。這是一種文化守望者的自覺,或者說是孤獨,如苦楝樹獨立于曠野,承受著風(fēng)雨,卻也因此擁有了最貼近大地的視角,最鄉(xiāng)土的表達,最清醒的思考。遠文老師的文字,便是在這份孤獨的守望中,沉淀出如《丹書鐵券》般的厚重與蒼涼,《如是我聞》般的淵厚與澄澈。
枝干遒勁
苦楝樹的枝干,常顯嶙峋遒勁,歷經(jīng)風(fēng)霜而愈發(fā)堅韌。這恰似遠文老師對文學(xué)的執(zhí)著追求,以及哲思鋒芒的凸現(xiàn)。身為“中學(xué)高級教師,文化學(xué)者,制片人”,多重身份并未稀釋他對文字的虔誠。他亦是“中國作協(xié)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更是筆耕不輟的實踐者。從《醒著的靈魂》到《河流在人間》,再到這部《大地時辰》,他的文脈清晰而堅定,視野闊大而深遠,筆法古雅而樸素,情緒內(nèi)斂而飽滿。在遍地經(jīng)緯中,他會搖動一棵樹,西辭東歸中春上書山,在茶的遇中踏上柳子之野,無論是在垣上初醒的碼頭,還是在遙遠的下午想起一個人,都無不透著詩意與哲思的靈光。他的文字,絕非簡單的鄉(xiāng)土風(fēng)情畫,而是“以小見大,見微知著,探賾索隱鄉(xiāng)土生活和生命形態(tài)”的利器。
這遒勁的枝干,支撐著繁茂的哲思之葉。遠文老師飽讀詩書,學(xué)養(yǎng)深厚,這在他對“柳子之野”“江閣與草堂”等歷史人文的鉤沉中可見一斑。他將這份學(xué)養(yǎng)內(nèi)化為筆端的鋒芒,在敘寫“左鄰右舍”的日常、“樹下的嘮叨”的溫情時,總能“探詢生活與生命的繁雜命題”,追問存在的意義?!洞蟮貢r辰》的魅力,正在于它不僅是地域風(fēng)物的記錄,更是關(guān)于時間流逝、生命本質(zhì)、文化傳承的深沉思考。如同苦楝樹在風(fēng)中低語,訴說著時間之外的哲思,又通過時間編碼完成一種深度的自我敘事,在時間的褶皺里重構(gòu)鄉(xiāng)土秩序。
花葉扶疏
苦楝樹的花,細碎淡雅,不爭奇斗艷,卻自有一番清芬;它的葉,濃密青翠,為大地投下綠蔭?!洞蟮貢r辰》的字里行間,便彌漫著這份細膩的情懷與自然而然的光芒。他對“肖家橋”“明月山”的描繪,筆觸如工筆,又如水墨煙雨,充滿詩意。讀到他寫《煙雨肖家橋》,那文字氤氳的水汽仿佛瞬間漫過我的眼睫,深有感觸,似曾相識。在寫《與卓雅老師的零距離》,又情真意切;記《新春歸鄉(xiāng)記》,鄉(xiāng)愁濃郁。這份情懷,是我們大湘西人特有的對山水萬物的一片深情,是“置身其中”的生活態(tài)度自然流露的芬芳。
遠文老師或許提及到生活與創(chuàng)作的某種艱辛,但整部作品傳遞的,并非悲情,而是一種堅韌后的明亮,明亮后的豁達,豁達后的堅定。他堅信通過深掘這片土壤,能呈現(xiàn)“必然會至的光芒”。這光芒,是文化根脈的薪火相傳,如“中華書山賦”的鏗鏘音韻,是平凡生命在歲月長河中閃耀的微光,更是作者本人對文學(xué)、對故土、對生命不滅的熱愛與信念。如同苦楝樹在深秋掛滿的金黃果實,歷經(jīng)風(fēng)雨,終將生命的饋贈回贈給大地。
果香彌漫
立于大地時辰之上的遠文老師,這位湘西大地的赤子,這位文學(xué)虔誠的行吟者,用《大地時辰》為我們構(gòu)筑了一個時間與空間交織的精神原鄉(xiāng)。他如一棵苦楝樹,孤獨而韌性十足地立于沅水之濱、中華書山之下。根,深扎故土,汲取養(yǎng)分;干,遒勁不屈,承載文思;花葉,扶疏有情,散發(fā)芬芳;果實,沉淀智慧,昭示光芒。
讀《大地時辰》,便是傾聽一棵山尖尖的苦楝樹在大湘西的風(fēng)聲月色中,與大地、與村莊、與時辰的深情對話。唯有熱愛,唯有執(zhí)著,唯有思考,個體渺小的生命才能如這樹一般,在廣袤的時空里,刻下屬于自己的印記,真正成為“大地的一部分”。
沒有起點的水,不知終點的岸。真正的時辰,并不在鐘表的齒輪間,而在“鷂子翻身”的弧線里,在“豆子落泥”的瞬間中,在苦楝樹年輪記錄的光陰深處??戳T,讀罷,心潮潮的,眼潤潤的,于是寫下這篇印記,這是寫給遠文老師,也是寫給所有被家鄉(xiāng)這一片青綠而靈性的山水滋養(yǎng),并心懷敬畏與熱愛文字的每一顆醒著的靈魂。
湖南省作家協(xié)會 | 版權(quán)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