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遞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新書快遞

李向明《文心筆影》

來源:湖南作家網   時間 : 2024-10-29

 

分享到:

封面_conew1.png


《文心筆影》

李向明

團結出版社2024年7月出版

該書入選全國首套“兩新”文藝評論叢書“新力量文叢”


作者照片_conew1.png

作者簡介:

李向明,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湖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郴州市文聯第五屆委員會委員,永興縣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長期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與評論、文化研究,1984開始發(fā)表作品,在《中國藝術報》《文藝報》《中國教育報》《中華讀書報》《湖南日報》《山西師大學報(社科版)》《散文選刊》《理論與創(chuàng)作》《文藝生活》《雜文選刊》等上百家報刊發(fā)表小說、散文、評論等近百萬字,散文《品味白開水》被選入高考作文輔導教材。


內容簡介:

本書收錄李向明歷年創(chuàng)作發(fā)表的文學評論及隨筆50篇,分為黃孝紀研究、文學散論、文談書話三輯。評論多立足本土作家作品,推介新人新作,深耕基層文藝評論。作者以第一時間、第一現場,跟蹤黃孝紀的“八公分”系列鄉(xiāng)土散文創(chuàng)作,從文化學、人類學、社會學、民俗學、方志學等多維視角,挖掘其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關注鄉(xiāng)土文學的現代性轉型,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發(fā)揮批評的價值引導和審美啟迪功能。既有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也有對文學現象的思考,微觀解讀與宏觀審視相結合,注重理論歸納。本書首次推出黃孝紀研究專輯,有助于拓寬現代鄉(xiāng)土文學的解讀范式,促進對現代鄉(xiāng)土散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的深入探究。


媒體報道:

“新力量文叢”展現“兩新”文藝評論活力

本報訊“新力量文叢”日前由團結出版社出版發(fā)行。據了解,這是國內首套“兩新”文藝評論叢書,共選入十位活躍于基層文藝現場的中青年評論家的文藝批評專著。

“新力量文叢”包括鄢文江《微言小議》、李向明《文心筆影》、陳宇《詩林拾望》、范良偉《竹林藝譚》、謝端平《從三分天下到百家爭鳴》、馬忠《中國當代兒童文學的生態(tài)內涵》、譚旭日《時代的微觀表達》、曹雨河《時代深處的心靈風景》、廖令鵬《新城市文學的新力量》、吳杰《自說自話》。這些作品與傳統上專業(yè)性極強的文藝評論很不同,也許還不夠“高端”,但勝在鮮活?!八麄兊膶懽?,激情洋溢,敢說真話,正是對當下文藝批評的必要補充。”評論家唐小林在總序《文藝批評的“新力量”》中如此肯定。

近年來,新興文藝形態(tài)催生的“兩新”文藝評論正在成為文藝領域的最大“增量”。該文叢主編馬忠介紹:“收錄進這套叢書的評論家,來自不同的行業(yè),有多重的面向,寫出來的東西,各有千秋。無論作品解讀,現象思考,還是專題研究,都能兼顧‘在場’和‘疏離’,為身邊文藝的生長鼓與呼,是這套叢書的最大特色?!?   本報記者 張瀅瑩

(見2024年9月26日《文學報》第4版)


目錄:

總序  文藝批評的“新力量”/ 唐小林

第一輯  黃孝紀研究

黃孝紀:在八公分土地上野蠻生長

見證時代變遷 守護鄉(xiāng)愁記憶——評黃孝紀散文集《老家什》

重溫饑饉年代的食欲

一幅活色生香的鄉(xiāng)村飲食風俗畫

鄉(xiāng)土文學的方志敘事——評黃孝紀散文集《莊稼人》

傳統鄉(xiāng)村集體記憶的失憶與重構——評黃孝紀散文集《莊稼人》

人文觀照下的鄉(xiāng)村靜物畫——評黃孝紀散文集《瓦檐下的舊器物》

《一個村莊的食單》:農耕歲月的飲食樣本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評黃孝紀散文集《故園農事》

節(jié)慶民俗是鄉(xiāng)土生活的文化內核

在文字里反芻故鄉(xiāng)——評黃孝紀散文集《八公分的味道》

第二輯  文學散論

走好基層文藝評論之路

小小說:短篇小說的另一端

文壇走筆

馮夢龍與俗文學

網絡文學:放不下的話題

咸亨酒店的小伙計——關于《孔乙己》藝術構思的美學思考

舊書商門德爾——讀茨威格小說《舊書商門德爾》

《小石潭記》賞美

“心事”重重——王瓊華小說《心事》的結構與立意

《籍貫711》:核工業(yè)的文學書寫

二十五年磨一劍——廖天錫長篇小說《瓦廠場》評介

當代中國農民與土地關系的嬗變——廖天錫長篇小說《瓦廠地》主題探析

樹起一座科學探索的豐碑——評“青藏高原來了科考隊”系列叢書

有故事的歌聲飛得更遠——評《早安隆回》歌詞

韓愈的郴州文緣

唐宋八大家的科第之事

創(chuàng)造科舉神話的最牛學霸家族——曾鞏家族人才群透視

書生本色——紀念胡云翼先生誕辰100周年

標題的藝術

作文貴在說真話

激揚法作文教學

高考作文走向

從高考看教學——語文教師的反思

第三輯  文談書話

《南亭秋韻》跋

《南亭雅韻》后記

《菜根談》是本什么書

李永敷:傳臚本是探花郎

曾紹芳:生前祠身后廟

李農耕最早編發(fā)《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

家譜揭秘千年秘史——湘東南再現大唐皇室后裔

《四庫全書·便江李氏族譜序》——一部族譜四位進士修纂、三位尚書七位進士作序

談地名標準化與地名文化保護——以呆鷹嶺為例

“內?庚鄙”釋地辨

非常盜版

滿地“王躍文”

“香”迷魂

注意“毒知識”

也說筆名

論教學語言的特征

后記


總序  文藝批評的“新力量”

唐小林

在文藝批評越來越程式化、雷同化、乃至吹捧化的今天,文藝批評遭到冷漠,飽受詬病,早已是文藝批評家們心照不宣,有目共睹的事實。猶如一縷清風,當下文壇出現了一支以馬忠、鄢文江、范良偉、曹雨河、謝端平、廖令鵬、譚旭日、李向明、陳宇、吳杰等人為代表的文藝批評“新力量”,令人欣喜,值得關注。他們激活了文藝批評的寫作,令人刮目相看,給中國文藝批評帶來了新的活力和動力。他們的寫作經驗值得推廣和總結,更值得學界認真探討和仔細研究。

這支文藝批評的新力量,是對原來固有的學院批評、作協批評和媒體批評的一種有益的,必要的補充。其最大的特點,就是他們都不在體制內,從事專業(yè)的文藝理論研究和批評,而完全是憑著自己對文學藝術的執(zhí)著追求,對文藝批評的無比酷愛,在沒有任何學術經費支持下,樂此不疲,持之以恒地觀察,研究當代的文學藝術作品的成敗得失;廣泛和深入挖掘來自社會基層的文學作品的價值和意義,發(fā)出低處的、鏗鏘的聲音。他們的批評,敢講真話,獨立不羈,文字活潑,字里行間有熱情、有態(tài)度、有贊美,也有針砭,越來越受到廣大讀者的熱烈歡迎,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和頻頻熱議。

由馬忠主編的這套“新力量文叢”,是他們優(yōu)秀作品和創(chuàng)作成果的集中展示。這些文藝批評家,近距離觀察和評論身邊的作家和炙熱的作品,在文藝批評中走近和參與真實的文學現場,揮灑才情,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他們天南海北,來自于各條戰(zhàn)線,從事不同的工作,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專注于文藝批評,鍥而不舍,孜孜以求。

在常人看來,文藝批評完全是一項必須經過長久的學術訓練,由專業(yè)的文藝工作者才能干好的事,其他人是不能隨便染指的。但僵化的固有思維和褊狹的井蛙之見,確乎已成為阻礙文藝批評的巨大絆腳石。事實證明,這支文藝批評新隊伍的寫作,展現了一種獨特的力量,并不遜色于某些訓練有素,紙上談兵,沒有文藝天賦的專業(yè)批評家。他們本身就具有良好的文學天賦和出色的寫作能力,他們的寫作,激情洋溢,敢說真話,正是對當下文藝批評的必要補充。讓我們看到了文藝批評新的希望。

就寫作的手法來說,他們的文藝批評是清新靈活,新鮮活潑,充滿自由思想的。它擯棄了學院批評家一貫嚇人的學術名詞大轟炸和掉書袋式的獺祭堆砌,常常是一針見血,直抵文藝病象,直擊文藝現場,揭示出當下文藝的諸多問題,從而引起療救者的注意,給讀者帶來不一樣的藝術思考和審美沖擊力。

在文藝越來越飯圈化的當下文壇,我們更需要提倡一種有態(tài)度,有風骨的文藝批評,絕不能把文藝批評寫成溫吞水。面對文藝批評家們的一團和氣,你好我好,魯迅先生說,文藝批評必須像剜爛蘋果那樣,把壞的部分“剜”掉,絕不能把壞的蘋果也拿給大家吃,就是說要“壞處說壞,好處說好?!钡@種看似常識的觀點,許多文藝批評家卻始終難以做到。因為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作家和文藝批評家往往都是熟人,甚至是關系密切的朋友,大家經常都會在各種場合見面,真正的批評,在面子上很難抹得開。這一批文藝批評家卻從來沒有“考核”“任務”的煩惱和困擾,即便沒有學術經費的支持,他們也毫不在意。他們沒有人際關系的羈絆,與那些當紅的作家們從無任何個人的交接,在進行文藝批評時,也特別放得開。

一片冰心在玉壺,心底無私天地寬,他們在批評時,敢于講真話,論真理,不用在寫作時考慮任何利弊得失,這樣的“劣勢”,恰恰是最大的優(yōu)勢。在進行文藝批評的時候,他們也就敢說其他批評家們不愿意,也根本不敢說的話。他們的文藝批評,讓我們看到了新時代的文藝批評家是怎樣在文學的現場短兵相接,聽到了一種從未聽到過的批評之聲。

法國文學批評家蒂博代認為,文藝批評是一種創(chuàng)造。俄國文學批評家別林斯基更是高屋建瓴地說:“認為批評這一行業(yè)是輕而易舉的,大家或多或少都能做到的,那就是大錯特錯;批評家的才能是稀有的,他的道路是滑腳的,危險的。事實上,從一方面來說,該有多少條件匯合在這個才能卓越的人身上:深刻的感覺,對藝術的熱烈的愛,嚴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觀性——這是公正無私的態(tài)度的源泉——不受外界引誘的本領;從另一方面來說,他擔當的責任又是多么崇高!人們對被告的錯誤習見不以為怪;法官的錯誤卻要受到雙重嘲笑的責罰?!比欢?,他們也常常會遭到一些文藝外行的誤解,甚至會遭到某些專業(yè)文藝批評家們的裝腔作勢鄙夷,甚至無端的攻擊。這除了傳統的偏見之外,更多的或許正是因為僵化、呆板的批評逐漸失去了市場,受到了新的、極為嚴峻的挑戰(zhàn)。反觀這些文藝批評界的“新人”,他們長年關注文藝現場,對各種文藝現狀和病象了然于心,如鯁在喉,不吐不快。他們敢于講真話的品格,體現了文藝批評家真正的風范,將成為當下文藝批評的重要力量。

以上,與諸君共勉!

(發(fā)表于2024年9月12日《中國文化報》,有刪節(jié))


后記

“文心”這個詞,讓我想到兩本書。一本是南朝梁代劉勰的《文心雕龍》,那是中國第一部成系統的文藝理論著作,是一本關于寫文章和讀文章(創(chuàng)作與評論)的心法秘籍,掌握這套心法后,便可雕龍刻鳳。

另一本是夏丏尊和葉圣陶兩親家合著的《文心》,是一本針對語文教學中讀和寫存在的問題所提供的系列指導。朱自清在該書序言中說:“這部《文心》是用故事的體裁來寫關于國文的全體知識。寫得又生動,又周到,又都深入淺出。”書名起得很智慧也很謙遜,只有“文心”二字,沒有搭配詞,是雕龍還是雕蟲,由讀者自己去品讀。

何為“文心”?《文心雕龍·序志》開篇說:“夫文心者,言為文之用心也。”照此說法,每個為文者皆有自己的“文心”,我也不例外。

我曾做過十三年語文教師,從小學、初中教到高中,相當于完成了一輪基礎教育大循環(huán)。那些年,我的工作和生活很單純,一方面自己熱愛語文,堅持閱讀寫作;一方面想方設法讓學生熱愛語文,引導他們閱讀寫作。在教學中,我踐行葉圣陶的“下水”理念,堅持“下水讀書”和“下水作文”。每天做的都是同一件事,就是讀和寫,自己讀和寫,帶領學生讀和寫。讀和寫是一體的兩面,不能分開,我與學生一道生活在閱讀和寫作之中,正如美國教育家華特·B·科勒斯涅克所說:“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p>

我奉行“大語文”觀,以我的理解,語文應包含三個層面,即語言文字、語言文學、語言文化。文字是語言的符號,對漢字而言是音形義的結合,語言是文字符號音形義的線性拓展。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也即文字符號音形義的藝術化線性呈現,從“聽說”的角度講是民間文學(口頭創(chuàng)作和口耳傳播),從“讀寫”的角度講是作家文學(書面創(chuàng)作和文字閱讀)。文化則無所不包,涵蓋了社會和自然的方方面面。可以說,凡文化之所及,皆語文之所屬。

《文心雕龍》指出:文章之用,包括“五禮資之以成,六典因之致用,君臣所以炳煥,軍國所以昭明”。這其實是一種“大文學”觀。古代沒有獨立的語文學科,整個文化教育即語文教育,那是一種百科全書式的教育,集經史子集為一體,熔文史哲經于一爐。古人從“三百千”啟蒙識字起,就已開始了認識生活、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認識自我的旅程。語言文字是文化的載體,同時也是文化本身,因此語文不只是簡單的工具,而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高度統一。相應地,古時的“文學”最初是等同于文化的,指的是文章和博學。古人認為一切口頭或書面的語言行為和作品都是文學,政治、哲學、宗教、歷史、地理、經濟等著作和詩詞文賦小說一樣都是文學作品。章柄麟認為,記載在竹帛上的任何文字都可以算進文學的范疇(《文學總略》)。王利器認為古代的“文學”一詞具有職官、身份、素養(yǎng)三層含義,將其分為“文學之科”“文學之職”“文學之人”(《文學古訓辯證》)?!拔膶W”一詞的這種古義,至今在民間仍偶有所聞。

離開教師隊伍后,我仍然一直保持著“大語文”和“大文學”的圓融思維,并將這種思維貫穿于工作和生活之中,業(yè)余時間堅持博覽群書,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文藝評論和歷史文化研究,慢慢地有了一些積累,這本書可算作“成果”之一。

這便是我的“文心”。莎士比亞說:“人生不過是一個行走的影子。”我愿意在自己的影子里握著一支筆,所以叫做“筆影”。喜歡宋人王素行的詩句“筆影燈窗下,書聲雪屋中”,書名由此而來,算給自己的“為文”生涯留個影,也是我讀寫生活的一串足跡。

這是一本文學評論隨筆集,自選歷年來創(chuàng)作和發(fā)表的文學評論及隨筆50篇,分為黃孝紀研究、文學散論、文談書話三輯,是我近四十年來關于文學的一些思考和讀寫方面的一個小結。評論多立足本土作家的創(chuàng)作,挖掘作品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關注鄉(xiāng)土文學的現代性轉型,通過創(chuàng)造性轉化,以求發(fā)揮批評的價值引導和審美啟迪功能。書中既有對具體作品的解讀,也有對文學現象的思考,力求微觀解讀與宏觀審視相結合,注重理論歸納。同時,也收錄了幾篇早期的教學研究論文,分別放在二、三輯的末尾,也可以當作附錄看待,聊以紀念我的一段語文教學生涯。我始終認為,語文教學與文學評論是相通的。分輯只是一種大致歸類和權宜的劃分,除第一輯外,后兩輯其實很難用一個名稱集中概括,只好以“大文學”或“大語文”觀圓融處之。

第一輯是黃孝紀鄉(xiāng)土散文研究專輯,收錄11篇。黃孝紀是我的同鄉(xiāng)文友,他專注于書寫故鄉(xiāng)湘南永興八公分村的變遷,十年出版十部散文集。黃孝紀的鄉(xiāng)土散文創(chuàng)作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引起文學界和讀者的廣泛關注,并走出國門,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出版。目前,黃孝紀正以更明確的目標、更清晰的圖景致力于完成他的“中國鄉(xiāng)存叢書”創(chuàng)作計劃,多視角全方位地為中國最后的傳統農耕社會留存完整的活態(tài)樣本。由于地緣和人緣的關系,我第一時間關注到黃孝紀的“八公分”系列散文創(chuàng)作,選擇他作為自己跟蹤評論的作家,對他的每一部作品進行深入研讀,陸續(xù)寫出系列評論。書中首次推出黃孝紀研究專輯,旨在拋磚引玉,以期引起更廣泛的交流和更深入的研究。

書中所收文章,年代跨度達三四十年,成文和發(fā)表時間跨越青年、中年和老年,其中最早的發(fā)表于二十四歲。選編時按照“厚近薄遠”的原則,經過反復比較篩選,兼顧了各時期的“代表作”。一些年代久遠的舊作,雖然某些觀點或語言難免混沌幼稚,有的也許已顯落后過時,但當時的社會語境仍能清晰再現,故保留下來,以窺彼時文情之一斑。此次結集出版,除對字句錯漏作了必要的校訂外,對文意未做改動,均保留原文原貌。

在編校過程中,我的妻子劉運香對全書作了精細校對,發(fā)現不少原文中的錯漏,連當初發(fā)表時被報刊編輯疏忽的細小之處都一一校核出來,令我感佩。這本小書若能對讀者有些許參考閱讀的價值,就是我最大的欣慰。對書中難免存在的不妥之處,希望讀者批評指正。

                                                      

   李向明

2024年7月28日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性色,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国产91二区在线播放,国产高清午夜精品福利色噜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