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散文學會您現在的位置是:湖南作家網>湖南省作家協會>文學學會>省散文學會

劉建春:達勒特古城,穿越千年的繁華

來源:湖南散文   時間 : 2018-12-18

 

分享到:

  博爾塔拉,“西來之異境,世外之靈壤。”這里草原遼闊,山巒雄偉,湖泊清澈……這里有“那達慕”草原節(jié)、“西方凈海”賽里木湖、花崗巖斑巖造型博物館怪石峪、最后一塊凈土夏爾西里……人們津津樂道“博樂是個好地方”,流連于斯,樂此不疲。但另一個不為人關注的景點達勒特古城卻同樣具有觀賞的價值,只是因看不到原址而少有人問津。

  達勒特,蒙語意為“隱蔽的莊子”。達勒特古城,又稱達勒特破城子,位于博樂市東南37公里的破城子村北緣,總面積達250萬平方米,坐落在博爾塔拉河與大河沿子河交江之處的黃土臺地段上。

  為了一探究里,我們曾驅車到達了達勒特古城的遺址,但因考古人員正在圍欄考古,堅決不準外人進入,經過一番激烈的爭論,還是失去了近距離觀賞遺址的機緣。但透過圍欄,遠處古城遺址只依稀窺見一斑:彎彎曲曲的黃土路,飄飄渺渺通向高崗,空曠的四野一片灰蒙蒙的,籠罩著昔日的古城。一段段殘破的城墻成坍塌狀,逶迤與干枯的河床兩岸,構成了古城架構。因不能走進,也沒見到更多古城遺址,只好轉道回博州博物館參觀,以補其憾。

  平心而論,博州博物館的資料更為翔實,它再次展現了達勒特古城當年的輝煌,讓我們一次次走進博爾塔拉,走進達勒特古城。

  一座城市的興建,有它歷史的淵源和內在的原因。正如博爾塔拉,早在公元658年,唐代中央政權就在博樂設置了雙河都督府,因為這里是絲綢之路北道通往中亞和歐洲的重鎮(zhèn)之一。其東北與阿拉山口遙遙相望,可通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及中國境內的塔城、阿爾泰,西南可逾金山、本嶺沿賽里木湖穿果子溝可通月城和伊犁河,直達中亞,戰(zhàn)略地位非常重要,為兵家必爭之地。

  達勒特古城初建于唐代,是雙河都督府治所。城里城外不但出土過宋代遺物,還發(fā)現了不少元明時期的遺址,這正是它的繁盛時期。當時,也是北天山西段繁華的商業(yè)城鎮(zhèn),有“草原古道,肆囿孛羅”之譽。

  千百年來,不間斷的戰(zhàn)亂和頻發(fā)的自然災害,將這座城市毀于一旦。如今,湮沒于浩浩大漠間的達勒特古城,要呈現于人間何其不易。千百年來的風沙雨雪早已將其覆蓋,掩蓋了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是命運的契機,打開了達勒特古城的大門。

  1983年,博樂市破城子村一位農民像往常一樣在古城內取土,突然,手碰到一個瓷器,但有點沉,他輕輕地拂去塵土,一只陶罐呈現出來,罐子里裝滿了銀幣。他高興地歡呼起來,周圍的農民都圍擁過來看著他手上的寶物。這一天,在他們腳下埋藏著的這座昔日繁盛的城池,終于橫空出世。

  1987年5月當地居民建房時,又掘出十數副人首,金幣數十枚。

  2016年,新疆文物考古人員在規(guī)格為5米見方的考古發(fā)掘單元內,發(fā)掘出無數陶器殘片、銅器殘片、動物骨骼等遺物……

  沉寂的歷史開始發(fā)聲了,荒蕪了千百年的城市開始蘇醒了,那個消失的達勒特古城一點一點顯露真容,走進了人們的視野,還原了它當年由盛至衰的整個過程。

  在天山北麓絲綢之路上,有幾座城市的名字見于史書,普剌城便是其中之一。普剌城也就是消失的達勒特古城,位于今天的博樂市內。它曾以“孛羅、普剌”等名字記入《元史》。據《西使記》載:“有城曰業(yè)瞞,又西南行,過孛羅城,所種皆麥稻,城居肆囿間錯,土屋窗戶皆琉璃。城北有海,鐵山風出,往往吹行人墜海中。西南行20里,有關曰鐵木爾懺察,守關者皆漢民,關徑崎嶇似棧道,出關至阿里瑪圖城……孛羅城迤西,金銀銅為錢,有文而無孔。”城內店鋪、園圃、土屋飾有琉璃,普剌城繁華程度可見一斑。

  多么優(yōu)越的環(huán)境呀,多么繁華的城市。那里窗明幾凈,市井繁榮,鐵錘叮當,稻麥飄香。蒙古族、哈薩克族、回族、漢族……儼然一個民族大團結的盛景圖,在普剌城得于重現。

  成吉思汗西征時曾路過博爾塔拉,其隨行的大臣耶律楚材也寫下了《過陰山和人韻》七律詩,詩中寫道“松檜從中疏畎畝,藤蘿深處有人家”,又何嘗不是對居住在普剌城內少數民族生活的由衷贊美。

  在博物館里的陳列室里,我們見到了古城出土的各種文物,有元代的陶水管、方磚、玻璃碎片、銅帶、銅統、銅盒、銅爐,還有金手鐲、金條、金飾帶及察合臺銅幣、金幣、金條等,金幣最大重10.5克,最小重5.1克。其中一枚正面中央第一行有地名“阿力瑪里”,下面是“除了皮拉外別元它神,穆罕默得是唯一的使者”。銀幣最大重2.3克,銅幣最大重2.4克。顯示了博爾塔拉昔日的繁盛。

  在三張“達勒特古城遺址”的巨幅照片前,我們才近距離看見了古城的全貌:藍天白云下,一條干涸的河床把古城遺址切成兩部分,古城分內城、外城和外延三部分,環(huán)河岸分布。內城坐落于現存遺址的西北部,略呈方形,保存基本完好。外城僅存南墻和西墻部分殘垣。在古城墻西面墻腳下,有煙火熏黑的灶臺,估計是當年駐軍燒飯的地方。西北墻瀕臨河岸,南北墻可見馬面遺址,城門為東北向,甕城的痕跡依稀可見。

  尤其令人感慨的是那些蓬勃生長在遺址上的駱駝刺、芨芨草和那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野草,無論歲月的變遷和更迭,它們總是無怨無悔地潤澤黃土,生生不息。秋天黃了、枯萎了,春天又綻出新芽,吐露清芬。古城因小草的鮮綠而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但時空輪回,滄海桑田,隨著盛唐的消亡,大宋的覆滅,元朝的消失,明朝的衰敗,普剌城也逐漸走向破敗。清朝年間,禁煙大臣林則徐被貶伊犁時,曾在自撰的《荷戈紀程》紀略里寫到:“過山后,又行十五里精河……有土城、糧員及都司駐。”文中提到的土城無疑就是普刺城的末期了。

  自14世紀以后,這座城市蕭條了,湮沒了,在文獻中便鮮見一鱗半爪的記錄。是戰(zhàn)爭的毀損,還是自然災害的破壞,或者是其它不可抗拒的人為原因,至今仍莫衷一是。

  回望漫漫人類歷史,悠久的歷史文明在每一個國家都在不斷重復著城市的興盛和衰敗,同樣,也使這個地方擁有了自己獨特的歷史面貌和文化積淀,有的甚至成為了當地一個可以榮耀的文化景觀而傲然于世。像危地馬拉的蒂卡爾,曾被認為是10萬人的家園,有神廟,宮殿,住房,運河,甚至是監(jiān)獄。公園900年,因食物供應不足,這座城市被遺棄。約旦的佩特拉城 ,1812年,一個在南約旦考察的瑞士探險家發(fā)現了這座古城。一千年前,佩特拉城是商隊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公元前363年,一場大地震毀了無數建筑,以及城市的供水系統。到了公元663年,佩特拉城被遺棄,直到1000年后才再次被人發(fā)現。 意大利的龐貝古城,過去曾住著大約2萬人,并以很多現代建筑和先進的供水系統揚名。然而維蘇威火山的爆發(fā)改變了一切,龐貝被數米的火山灰深埋在了地下……

  古城遺址把我們帶回到了駝鈴搖曳、歲月悠悠的遠古時代。失去的古城都變成了遙遠的回憶,成為人們記憶中的閃光的珍寶。當這些“珍寶”有朝一日能重現光明時,就是人類的大幸,也是這個地區(qū)天降的福祉。博爾塔拉地處“絲綢之路”新北道的要沖,有著悠遠的歷史文化遺存,使達勒特古城更具有發(fā)掘的文化底蘊,其意義不可小覷。

  在廣闊無邊的草原上,我們每天都在經歷著日出日落,花開花謝,經歷著新生的喜悅,離去的悲戚。達勒特古城,在黃土高臺地下無聲無息度過了一千多年的歲月,目睹了多少梟雄逐鹿草原的混戰(zhàn),士兵聚散離合的傳奇故事,也見證著商賈遠去的背影、城郭迭起的紛爭、古絲綢之路漸漸逝去的駝鈴……

  人們逐漸忘記了古絲綢路北道上曾經有過這么一座繁華的古城,曾經像珍珠一樣閃耀著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光芒。如今,新興城市博爾塔拉,將延續(xù)這座古老、富庶、美麗的文明城市的歷史,重新撰寫出新的文化神奇。

湖南省作家協會 | 版權所有 : 湘ICP備05001310號
Copyright ? 2005 - 2012 Frguo. All Rights Reserved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性色,在线播放国产不卡视频,国产91二区在线播放,国产高清午夜精品福利色噜噜